Mt. Gurla Mandhata
纳木那尼山域侦察攀登
作者: 严冬冬   图片: 严冬冬、周鹏、李兰

Google Earth上从东向西看纳木那尼(Gurla Mandhata)山域,上起依次为III峰、主峰、II峰、古纳峰(点击放大)

纳木那尼山域地处西藏西南角,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北方向,玛旁雍错、拉昂错这两片大湖以南,主要独立山峰为纳木那尼主峰(7694米)、主峰北侧的II峰(6912米)、主峰西南侧的III峰(6762米)、主峰与II峰东侧的古纳峰(6902米)这四座。纳木那尼主峰于1985年由中日联合队首登,之后至少又有过5次登顶记录,周边山峰的攀登情况不详,但以西方登山者的攀登风格来看,技术难度较低的II峰及古纳峰很有可能被作为攀登主峰北侧路线之前的热身项目被登顶过,而III峰也有可能被从危险性相对较低的东北脊登顶过。

2011年4月30日至5月13日,我和周鹏、李兰在这一区域进行了三轮侦察攀登。第一轮为4月30日-5月2日,以获取初步适应性为目标,同时侦察III峰西山脊路线的起始段;第二轮为5月4日-5月6日,尝试了III峰西山脊路线,由于从6500制高点到顶峰间的山脊太过破碎起伏而决定放弃;第三轮为5月9日-5月13日,沿西坡转西南山脊路线登顶古纳峰。这次侦察攀登的目的主要是探索我们从未到过的新区域——西藏最西部降水极少的阿里地区,了解当地的气候、冰川与岩石状况,在攀登方面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与追求,所以也没有事先拟定具体计划,而是随时依据Google Earth与实际观察到的地形信息、天气情况以及身体状况做出下一步安排。

[第一轮·适应]

我们4月27日中午乘卧铺大巴从拉萨出发,28日傍晚到达旧巴嘎乡,这里是拉萨至狮泉河的219国道与通往普兰的207省道交汇的地方。沿途全部路面已经于08年铺上了柏油,目前阿里地区的交通可以说是相当便利,并且我们听说从狮泉河北边的日土县继续向北通往喀什的路面也在翻修,估计一两年后西藏与新疆的最西部即可畅行无阻。(我们所走的是阿里南线,而途径改则-措勤一线的阿里北线目前仍是土路,需越野车方可通行。)卧铺汽车的票价每人600元,与搭乘越野车或轿车的价格差不多,对于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可谓相当昂贵。29日从旧巴嘎乡去往普兰县城,途中从玛旁雍错侧畔绕过,可惜云层遮蔽了湖南岸的纳木那尼山域。县城海拔只有3800米,再往南几十公里就是中印、中尼边境。县城非常小,大部分建筑看上去都比较新,卫生中心和九年制学校算是整个县城里相当气派的建筑了。

在玛旁雍错侧畔眺望纳木那尼山域,左起依次为古纳峰、纳木那尼主峰和II峰(主峰右侧的白色三角)

4月30日上午(普兰离北京有3个多小时的时差,12点多就算是上午了),我们搭乘通往狮泉河的班车出发,在离县城20公里左右的多油村以北下车,开始朝纳木那尼III峰西山脊的方向行进。纳木那尼III峰的西山脊相当狭长,顶峰之前有~6300米和~6500米两个制高点,经过这两个制高点后均需要下降百米左右的海拔,通过较低的鞍部之后再继续上升。Google Earth上看不出山脊的具体形状,也无从判断究竟是雪脊还是岩石,冰雪的状况、岩石的质地和破碎程度如何,而这正是我们所要侦察的。

从西南侧的多油沟口看纳木那尼III峰,两处制高点及顶峰的海拔分别为~6300米,6498米,6762米

公路边的海拔大约4250米,离开路边几公里即开始爬坡。坡上的碎石以及再往上的全部山体都是花岗岩。由于初上高原不久,我们的爬升速度并不快,平均每小时勉强200米左右。下午6点,我们在海拔约5570米的碎石坡上发现一处明显是人为搭建的平台,大小跟一顶高山帐相仿,这么高的海拔不太可能有牧人经常上来,我们所发现的如果不是冰川研究人员的营地,那就说明在此之前曾有过登山者从西侧接近过III峰西山脊。我们把平台简单清理了一下,在这里宿营。

5月1日上午睡到自然醒,12点多拔营出发,向上爬升到山脊南侧的冰川基部海拔约6100米的位置,在碎石坡上清出地方扎营。由于这时刚刚下午4点左右,所以搭好帐篷后,我和李兰穿上冰爪朝山脊上走了一段距离。冰雪状况相当完美,除了刚上冰川的十几米亮冰之外,全程几乎都是硬雪,最软的地方也只没过脚背。我们上升到脊线,沿着脊线走到6300米制高点处,确认了前方通往鞍部的山脊上有部分裸露的岩石,远远拍摄了从6500米制高点到顶峰之间犬牙交错的岩石山脊。由于下午天气不太好,风雪影响能见度,并且我们没有携带饮水,所以并未在山脊上逗留。

5月2日依旧是睡到自然醒,把大部分装备物资留在营地,轻装下撤。这天的天气也一般,到午后仍旧是漫天阴云。不过,这里5月最糟糕的天气也就是如此了:阴云、高空风和小规模的降雪。普兰县的年均降水量只有一百多毫米,并且5月还没到雨季,坏天气周期很少能持续超过一两天,并且也很难积累出具有雪崩危险的新雪层。从6100米营地返回4250米的公路边大约花了4个小时,随着海拔的降低,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态在上涨。这样一上一下,在6000米左右的地方宿营,之后再回到海拔较低的地方恢复,是初步建立适应性的最好方式。纳木那尼周边几座山头的海拔都在6700-6900多米,要在这样的海拔范围达到能够比较从容行动的状态,适应性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轮·尝试III峰西山脊]

5月2日下午搭车回到普兰县城,3日休息一整天,4日中午,我们包了一辆面包车回到之前的出发点。经过适应之后,我们的身体状态明显都有了提升,加上这一次的负重只有少量食品物资,所以5个多小时就从4250米的公路边爬升到了6100米的冰川下。帐篷和里面的装备安然无恙,只是渗进了少量新下的雪融化出来的水,睡袋稍有沾湿。

从III峰6300米制高点附近看6498米制高点至顶峰之间的山脊

5日上午拔营出发,这天天气很不错,我们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越过了6300米制高点,也就是上一次我和李兰到达的最远位置。再往前先是一段硬雪山脊,然后开始出现裸露的岩石,一开始就是一段大约5米高、接近垂直的台阶,从上面难以看清具体情况。我用绳子保护着周鹏半是倒攀、半是放绳下降,确认了这一段可以攀爬,然后再双绳降下去。再往下的几十米山脊岩石较为破碎,但坡度较缓,基本可以直接向下走,只有一两处地方需要倒攀。就这样到达了鞍部最低点,前方通往6500米制高点就是一路雪坡了。

雪坡几乎一直保持在二三十度,雪况依旧完美,我们一开始还为了防备冰裂缝而结组,之后就收起了绳子。下午4点左右,我们到达了靠近6500米制高点顶部的位置,选择了一处雪坡较缓的地方作为营地。由于第二天计划离开帐篷轻装冲顶,山脊上风可能会很大,所以需要用雪砖搭建防风墙。从硬雪中切割雪砖并不轻松,需要用冰镐切割出一块块雪砖的轮廓,用力将每一块扳下,搬到一边,直至挖出的凹坑足够容纳帐篷,这时挖出的雪砖也足够在迎风的两面堆起一米来高的防风墙了。三个人干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营地建好,然后就是漫长的化雪烧水,10点钟天黑后又忙了一段时间才睡下。

从III峰6498米制高点附近看主峰南壁与南侧冰川

6日凌晨6点钟起床,天亮大约是8点钟前后,而我们又耽搁了一下,从营地出发已经是8点半以后了。我们用整绳长结组出发,离开营地没多远,硬雪山脊两侧的坡度就开始越变越陡,让我们必须要持握冰镐柄靠近镐头的部位,把镐尖插进雪里,一步步沿坡侧横移,起先是在脊线右(南)侧,过了最高点后跨至雪相对较松的左(北)侧,横移半段多绳距再跨回右侧。

这时,原本在6300米制高点处就远远望见的那段犬牙交错的山脊,已经近在眼前:又一处数米高的台阶,跟前一天的台阶一样接近垂直,从上面看不清具体情况,而这一段山脊上只有碎石和硬雪,没有完整的岩石或是冰层,我们又没有雪锥,无法设置稳固的下降保护点。从台阶南侧覆盖着薄薄积雪的碎石沟槽里,似乎可以倒攀下去,然而也不可能设置什么可靠的保护。再往前看,类似这样的起伏还有好几处,并且山脊上的岩石一直都很破碎,许多地方完全是堆积的碎石,要想越过鞍部到达通往顶峰的最后一道雪脊,需要跨越连续几百米这样的地形,并且返回需要的时间不会比通过时少。等周鹏到达观望位置,我们几乎是心照不宣地下了决定:不再继续向前。毕竟,这一段既没有明显的技术难点又充满危险,并且三人行进的速度本来就比两人要慢,再加上我们的适应状态和心志还没有达到适合死磕的程度,撤退是合乎情理的做法。

于是返回营地,在山脊最高点处用GPS实测海拔6498米,这里倒也可算作III峰的西侧卫峰,但以山脊的起伏程度定义应该不算是独立山峰。拔营下撤,原路返回公路,仍旧是下午回到普兰县城。

[第三轮·冲顶古纳峰]

6日下午返回普兰之后,我们7日、8日连续两天都在县城休整,同时去网吧查看Google Earth上的山峰信息。无论时间还是身体的耐受程度都决定了接下来很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轮尝试,如果这一次仍旧不能登顶一座山峰的话,这样千里迢迢跑到普兰来可真是要无功而返了。

在古纳峰脚下的营地看II峰东侧山脊

原本我们的打算是在第三轮尝试冲顶纳木那尼主峰,但从前两轮攀登中的天气和温度状况看,我们的保暖装备尤其是睡袋要应对7694米这样高的海拔,稍嫌太过单薄了些。这样一来,最可能的目标就要在II峰和古纳峰之间选择了。纳木那尼主峰东侧发源有一条由南至北的冰川,II峰位于这条冰川西侧,古纳峰位于冰川东侧,从Google Earth上看来,这两座山峰靠冰川一侧的山脊均可能适合攀登。我们决定从西北方向接近这条冰川,沿冰川上行到II峰与古纳峰之间,再视实际情况决定攀爬这两座山峰中的一座。

于是9日中午从县城出发,原本打算循从目标冰川末端向西流经公路的河谷往上走,但是车开过了头,一直到了能够俯瞰拉昂错湖面的地方,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出发徒步。走了4个多小时,我们到达了目标河谷的北坡,发现河道极窄,两侧都是陡峭的碎石坡,而我们面前有一道不知是人还是羊踩出来的小径斜斜向下通往谷底方向,于是就沿着小径开始向下斜切。一路是松散的碎石,偶尔有比较完整的岩壁,小径不觉间渐渐消失,最后我们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挣扎,天黑时分才下到谷底。河面覆盖着厚重的冰层,只有少数地方可以看到流水,我们就紧挨着水边,在受仰角侧壁庇护的地方清出一小块平地扎营。

晨光中的主峰西北侧

10日上午沿河谷出发,起初是在冰面上走,然后开始沿冰川终碛的碎石坡爬升。我们在石堆中间发现了一处搭建过大帐篷的营地,周围四散堆着大量的破旧靴子、矿泉水瓶、竹竿、玻璃瓶罐、坏掉的煤气灶等垃圾,包括几个06年生产的啤酒易拉罐。从垃圾种类判断,这应该不是登山者留下来的,而是冰川研究人员曾经的营地。再往上很快就看到了冰川末端的冰塔林,沿左(东)边的侧碛坡向上又走了一个多小时,过了冰川消融区,再翻上相对平坦的冰面。在这里,冰川对面的纳木那尼II峰一目了然,而我们所在的一侧再往前有好几道山脊通往左上方,云雾缭绕中无法分辨究竟哪一条才是古纳峰的山脊。从侦察的目的来看,古纳峰的视野要比纳木那尼II峰更开阔,更适合作为攀登目标。我们于是往前走了一小段就在冰川上扎营,打算次日再往前走到能够分辨清楚山脊走向的地方。

11日上午从营地出发没多久,天气就开始变坏,我们从北向南走在平坦开阔的冰川上,风雪从身后袭来,无论是右边的II峰和主峰还是左边的古纳峰,都在雪雾中时隐时现。冰川上的行进速度很快,我们不停歇地走了两个小时,就已经到达了冰川左侧诸多山脊中最靠南的一条脚下,按照之前在Google Earth上看到的山形,这条山脊上去肯定是古纳的顶峰。GPS显示这里的海拔在6070米,往上走一段碎石坡就能翻上脊线。我们在冰原与碎石坡的边界附近扎营,下午天气好转,可以清楚地望见对面的纳木那尼主峰和II峰,二者之间还有两个较小的山头连通。至于古纳峰这一边,我们无法确定从营地望见的最高点是否就是顶峰,但考虑到顶峰海拔接近7000米,从营地上去还有800多米的高差,应该不是那么易与的。

古纳峰西南山脊的上半部分,所见最高点离真正的顶峰还有一段距离

于是12日早晨5点半就起了床,大约在7:40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出发。碎石坡的坡度并不陡,走起来石头基本不会滑,上升一百多米之后就到了坡上已经硬化的积雪地带,穿上冰爪后行走就更加容易了。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已经上到了山脊,再前面的路线一目了然:尽管山脊从远处看起来岩石峥嵘,但其实积雪能够一直连通到最上面,我们完全不需要在岩石上攀爬,只要走上连绵的雪脊就可以了。沿途雪况几乎一直不错,是那种最理想的硬雪,刚好能容许冰爪的齿咬进去而靴子不会下陷,既省力又毫无雪崩危险。中途有几处地方需要在突出雪面的岩石间绕行,也有一段侧面坡度较陡的山脊较有暴露感,但是天气晴好,我们的状态又都不错,在这样稍有挑战的地形上无保护攀登,总比爬大傻坡要惬意得多了。

在古纳峰顶看主峰及II峰

在到达通往顶峰的最后一段雪脊之前,我们看到一根旧雪锥从裸露的冰面里伸出来,不禁略有些失望:看来这条西坡转西南山脊路线不可能是什么新路线了。雪锥上没有连接路绳,有可能是97年Charlie Fowler或是他之后的西方登山者留下的。我和周鹏登顶大约是在12:10前后,李兰是在12:50左右,GPS实测顶峰海拔6920米,不过我更愿意相信地图、85年报告书及Google Earth上6902米的数据。在顶峰可以眺望周围的群山:北边的神山冈仁波齐,东边尼泊尔境内的诸多高山,南边、西边印度境内的山峰尽管被纳木那尼主峰遮挡了一部分,但也可以看到几座较高的山头。东南边很远的天际有一座巨大的山峰依稀可见,我们认为很有可能是远在两三百公里之外的道拉吉里。

回到营地是下午3点左右,休息了片刻就拔营下撤。我们考虑过从纳木那尼主峰背后绕一圈,走III峰南侧的多油沟出,直接回到距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的多油村,但是这样路程就要长得多,同时多油沟里的情况也不是完全明朗,而我们必须要在13日回到普兰,于是还是决定原路返回,沿着上来时错过的河谷出去。下到冰川末端是将近晚上8点,回到9日的河畔营地就已经9点左右,再过一个小时就要天黑了。我们决定拼一把,即使走上几个小时夜路也要走出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特别是河谷的两边都是很陡的碎石坡,尽管落石危险不大,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河面上的冰在短短3天里消融了不少,表层已经变得疏松,经常需要注意避免踏穿冰层踩到水里去,有些地方只能离开冰面,走旁边的碎石坡。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狭窄的河谷弯弯绕绕,似乎永远都走不完,并且总有薄冰和松散的岩块需要小心应付。还好这是个皓月当空的晴朗夜晚,我们直到天彻底黑下来才打开头灯。凌晨1点左右,我们终于离开落石威胁的狭窄区域,周围的河谷变得开阔起来,但距离公路应该至少还有几公里的距离。此时离早晨出发已经过了17个多小时,海拔下降带来的亢奋也开始消退,我们没法再奢望当夜走出去。于是在河滩上随便找了块相对平坦的地方扎营,稍微吃了点东西就睡了。

13日睡到12点多,吃过早餐拔营出发,果然又走了两个来小时才回到公路,看来前一天就地扎营的决定是正确的。叫车回到县城,第二天坐上连夜返回拉萨的轿车,这趟纳木那尼山域之旅也就宣告结束了。

[结束语]

这一次的阿里之行得到了十一郎的大力协助,在此聊示感谢。由于普兰毗邻中印、中尼边境,进出县城需边防证,十一郎曾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如果被当地人发现我们装备齐全往靠近边境的山区里去,很有可能会当成偷渡客向国安部门举报。就我们实际观察和感觉到的气氛来看,当地似乎并没有这么敏感,登山者只要保持足够的低调,在纳木那尼山域还是可以自由行动的。

5月纳木那尼一带的冰雪状况相当理想,天气周期也还算适合登山,尽管普兰的天气预报跟山上的天气并没有什么相关性,但是我们在这里的时候也未尝遇到过持续两天以上的坏天气周期。毕竟,拉昂错和玛旁雍错并不是像纳木错、羊湖那样的大湖,湖水蒸发对气候的影响有限,能够影响这里降水的主要因素还是印度洋,但是大部分云层都会被喜马拉雅山链阻隔在国境线以南。就一切情况而言,这一带的山峰都要比西藏中部念青等山域更加适合5月攀登。

古纳峰西坡转西南山脊路线示意

这次我们攀登的古纳峰西坡转西南山脊路线,定级大约在III,50度雪坡,830米,算是一条入门级高海拔雪脊路线,地形、气候和雪况都非常不错,很适合成为登山者积累经验的又一处理想场所。不过,我们都清楚西藏并不缺少如此理想的登山路线,缺少的乃是让自由登山者乐于前来的开放精神。作为登山者,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继续坚持自由攀登的理念和实践,并且坚信这样做最终能够对大环境产生影响,能够让国内目前原始封闭的登山管理模式逐渐转到合理的、开放的轨道上来。

Mountain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Copyright 2000-2021 Gviewchina.com (Beijing)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Created and Maintained by Bince
旗云探险 - 纳木那尼山域侦察攀登